不少人跟體重搏鬥的原因是「有壓力,便暴食」。「吃」就是減壓的方法。有些人用狂做運動的方法來減壓。又有些人的體重驟升驟降,不是不知食物的熱量而是知易難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用食物來麻醉自己。

導致肥胖的原因與遺傳、飲食、生活型態都有關係。遺傳決定個人肥胖的潛力,唯有配合環境因素,才會使潛力充分發揮。國人的遺傳特性並沒有隨著時代改變,但是,在食物供應較為不足或是經濟能力較差的年代,國人肥胖的比例很低,現在則肥胖盛行率逐年上升,不僅是中年發福非常普遍,兒童肥胖的問題也明顯可見,可見環境因素扮演重要的影響。遺傳性質不能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自主控制的因素

治療肥胖的基本原則是使熱量平衡趨向負值,也就是增加熱量的消耗,同時減少熱量的攝取,使體內脂肪組織分解供應熱量,而造成體重的減輕。增加熱量消耗的不二法則就是增加活動量,例如:以步行代車、做家事多用人力少用電器、規律的運動等等。

一般而言,每日能量的負平衡在500卡路里時,一週下來可減到0.5公斤的體重。持續穩定的體重下降才不會造成養分和電解質不平衡。當體重下降到目標體重時,飲食控制和運動習慣必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持續維持下降的體重。所以希望能輕鬆且迅速減重的人是容易失望的。

肥胖的預防及治療應從三方面著手,包括行為的改變、飲食的控制及運動習慣的養成。


  1. 行為的改變:包括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或學習,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吃東西時不看電視,看電視時不吃東西,都是良好的行為習慣。
  2. 飲食的控制:飲食應力求均衡不偏食,多吃自然的食物,過份精緻或高熱量的食物應該儘量少攝取,刺激性或口味重的食物應該避免。
  3. 運動習慣的養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除了能增加熱能的消耗,也能鍛鍊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也可以保持心情的舒緩。唯運動量須視個人能力決定,持之以恆才是重點。



 


認識體重



在了解什麼是「理想體重」前,首先必須認識「體重」的觀念。






所謂「體重」,指的便是「身體所有器官重量的總和」。體重的變化,會直接反映身體長期的熱量平衡狀態。而體重增加的原因,也會因不同的生理特性,顯示體內組織的變化,例如在成長時期,體重會因體內的細胞生長而增加,而在成年時期,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及體脂肪增加


人體的組成份包括有水分、骨骼組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或稱為瘦肉組織。這些組成的分配比例因性別而異,且隨年齡而變化。通常女性的脂肪組織較多,而男性的瘦肉組織較多;幼年期水分較多,而隨著年齡增長,脂肪組織逐漸增多。

體重的變化反映身體的熱量平衡狀態,也代表身體組成份的變化。成長時階段各種組織的細胞數目增多,細胞變大,各種成份增多。成年時體重之增加主要是脂肪組織增多。

一般來說,
正常人體內約有1/4是體脂肪,有人會驚訝,如果以體重60公斤來算,那身上就約有15公斤的脂肪,想想15公斤的肥油是很恐怖的一件事,不過適量的脂肪對人體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因為脂肪可以保護人體脆弱的臟器,可以使其固定、不亂動,因此脂肪還是有其必要的存在性。

以往將肥胖定義為體重超出平均理想15%至20%以上的人,事實上體重過重未必代表肥胖,
肥胖指的是一個人長時間熱量攝取與消耗不平衡,造成體內脂肪組織貯積過多的結果,也就是體內脂肪超出正常量。男性體脂肪平均佔體重10%至15%,女性則佔25%,若男性超出25%,女性超出30%以上,就視為肥胖。


計算BMI



體重過輕亦不符合健康,女性會經期不規則,甚至停經;孕婦易得體重過輕的胎兒;一般人則疾病時康復不易等。改善的方法是增加熱量攝取,提昇熱量保留效率,並減少活動量。除了飲食之外,其他導致體重過輕的原因,例如荷爾蒙功能失常、厭食症等,應由醫生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體重是否合乎理想,不全然是科學性的問題,目前盛行的標準往往考慮的是美麗、自信等主觀的價值。營養上的理想體重以促進健康和增長壽命為標準。由於個人的體型骨架不同,為了同時顧及身高和體重的配合,採用的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縮寫為BMI),其計算公式如下:

BMI = 體重 (kg) / 身高 (m2)
最有利於健康與壽命的理想值為22,+10%內都是符合理想的範圍,男女皆相同,通常年輕者適用較低的BMI值,年長者適用較高的BMI值。根據BMI值與個人身高,就可以推算個人的理想體重。




























成人的體重分級與標準
    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過輕BMI 18.5
正常範圍18.5 BMI 24
    24 BMI 27
輕度肥胖27 BMI 30
中度肥胖30 BMI 35
重度肥胖BMI 35
資料來源:衛生署食品資訊網/肥胖及體重控制

肥胖的定義是指體內脂肪過量以體重為基準,正常體脂肪含量在男性為12~20%,女性為20~30﹪;維持健康之最低體脂肪量分別是男性3﹪,女性 10~12﹪,過低也不利健康,女性會有停經的症狀。

由於成年人不再成長,體重的增加表示脂肪的增加,因此BMI過高可以代表肥胖,根據國防部的規定,我國役男體位以BMI>33可免役;如果運動員有發達的肌肉,也可能有較高的BMI值,但並不一定是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也會影響壽命的長短。BMI偏高或偏低的民眾,都不比BMI介於22-25之間的民眾來的長壽,也較容易得到疾病。因此,維持理想體重的重要性可見一般。身體質量指數也會影響壽命的長短。BMI偏高或偏低的民眾,都不比BMI介於22-25之間的民眾來的長壽,也較容易得到疾病。


根據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過高的BMI將使某些特定疾病的風險大幅提高。例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女性不孕症等。BMI愈高,罹患疾病的機率愈高,身體質量指數與健康息息相關,身體質量指數只要超過24,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開始增加。












































與體脂肪過多相關的健康問題
健康問題可能原因
外科手術的危險麻醉劑用量增加和傷口感染的機率較大。
呼吸系統的疾病肺功能的負荷加重。
成年型糖尿病
(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脂肪細胞增大,導致與胰島素的結合不良,以及胰島素的訊息傳至細胞的反應不良,胰島素抗性增強。
高血壓主因尚未證實,但發現在脂肪組織中血管的分佈增加。
冠狀動脈心臟病不僅血清中膽固醇和三甘油脂濃度增加,同時身體的活動力降低。
骨骼和關節的病症膝關節、腳踝和髖關節的負荷過重。
膽囊結石膽囊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加。
皮膚病皮膚皺褶處,水份較高,微生物易滋生
各種的癌症雌性激素可由脂肪細胞產生;由動物實驗顯示攝取過多的能量會助長癌細胞的發展。
身高較矮(某些肥胖型)青春期較早開始。
懷孕的危險分娩較困難;若需要使用麻醉劑,其劑量增加
較早死亡如上所述,各種致病的危險因子。


根據最新的全國營養調查指出,國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在BMI 24以上時明顯的增加。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機率愈高,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高脂血症等。在肥胖與不孕分析上,BMI 超過25者較不易懷孕,女性有卵子品質不好、無法正常排卵的情形,男性則是精子活動力差、精蟲數量少,且隨著肥胖度增高,男、女的精子、卵子品質愈差。



























19-44歲國人常用肥胖指標值
體 位 指 標男性女性
身體質量指數BMI26.426.4
腰臀圍比0.90.85
三頭肌皮脂厚度(mm)2028
體脂肪 (%)2530


因此,維持理想體重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計算標準體重



在算出個人的BMI後,就可以推算出個人的理想體重了。標準體重的計算,因人種、地區之不同而異。

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標準體重之方法 :


男性: (身高cm-80)×70﹪=標準體重
女性: (身高cm-70)×60﹪=標準體重


在算出個人的BMI後,就可以推算出個人的理想體重了。標準體重的計算,因人種、地區之不同而異。


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
標準體重正負10﹪~ 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
標準體重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


另一種新式的標準體重計算:標準體重=身高(m)×身高(m)×22

超重計算公式
超重%={(實際體重-理想體重)/(理想體重)}×100%






















超重百分比代表意義
大於+20%肥胖
20%~10%體重過重
+10%~-10%正常
-10%~-20%體重過輕
小於-20%瘦弱


根據統計,約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覺得自己過胖,需要減肥。在從事真正的減肥計劃前,最好先有理想體重的概念,如果要求自己太多,往往造成影響心理層面的不良效果。

依據不同身體質量指數,我們可以看出自己的體重是否合乎理想:





































































































































女性理想體重男性理想體重
身高小體型中體型大體型身高小體型中體型大體型
147.5434650.5157.552.55660
1504447521605457.561.5
152.545.548.553162.5555963.5
155475054.5165576065
157.5485156167.55861.567
16049.552.55717059.563.568.5
162.5515458.5172.561.56670.5
16552.5566017563.567.572.5
167.552.55660177.5666974
1705559.56418067.57176.5
172.5576166182.5697379
175596367.5185717580.5
177.5616570187.57377.583


 


計算腰臀比



























 體脂肪之分佈可分為兩型:上身肥胖型與下身肥胖型; 上身肥胖型比較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故可利用腰圍與臀圍之比例來診斷,若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則為上身肥胖。皮下脂肪層具有保溫的功用,厚度增加也反映體內的脂肪增多。

腰圍與臀圍比值是人體脂肪分佈的指標,過多脂肪積聚於腰間與患有慢性疾病(如: 心臟病、糖尿病等)有關。
 
 
正常比值:男性 < or = 1.0, 女性 < or = 0.8
 
 


 



























 


 


 


 


 


 

計算基礎代謝率


基礎代謝率是指一個人在靜態的情況下,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熱量消耗卡數,主要用於呼吸、心跳、氧氣運送、腺體分泌,腎臟過濾排泄作用,肌肉緊張度,細胞的功能等所需的熱量。簡單來說,若你的基本代謝率是1200卡路里,而你整天都在睡覺,沒有任何其他活動的話,這天便會消耗1200卡路里。

BMR可以代表人體細胞的代謝能力。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其代謝能力也不同,一般而言,脂肪組織和骨骼組織的代謝作用較少,因此BMR與瘦肉組織(Lean Body Mass)成正比關係。基礎代謝量會因年齡、性別、身體組成、荷爾蒙的狀態而有所不同。

基礎代謝率是維持人體重要器官運作所需的最低熱量,短期內很少改變,幾乎在基因裡就已經決定一個人基礎代謝率的高低,但是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一般來說,人在嬰兒時期的基礎代謝率相當高,到了孩童時期會快速下降,等到成人其後會逐漸趨於穩定。
















































各年齡層之基礎代謝值(BMR)
年齡(歲)男性(Kcal/kg/min)女性(Kcal/kg/min)
7-90.02950.0279
10-120.02440.0231
13-150.02050.0194
16-190.01830.0168
20-240.01670.0162
25-340.01590.0153
35-540.01540.0147
55-690.01510.0144
70~0.01450.0144
行政院衛生署:每日營養肅建議攝取量及其說明,第五修訂版,1993


而成人期後的18-25歲時是基礎代謝率最高的時候,但是過了25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大約每十年約下降5-10%,也就是說當我們五十歲時,基礎代謝率已經降低了15-30%,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五十歲以後身材逐漸走樣的原因。

根據基礎代謝量的定義,測量時需要模擬人體最基本的生命狀態,所用的標準條件:環境舒適,室溫合宜,不過冷過熱,靜臥,清醒狀態,且離飯後12小時以上。

要測量基礎代謝率最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是採用公式計算法,只要將身高、體重、性別及年齡輸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基礎代謝率,利用公式的好處是簡單方便,但是缺點是目前至少有五種的公式,每一種算出來的結果都不太一樣,而且這些公式大部分針對西方人所設計,東方人較不適用,並且公式過於老舊,此外當身高、體重、性別及年齡都相同的兩個人,經由公式計算之後,理論上基礎代謝率應該相同,但是每個人彼此都有差異,不可能相同。

第二種方法是直接或間接熱量測量法,這是利用受測者所吸入的氧氣與呼出的二氧化碳,經由氣體分析及特殊換算來推算基礎代謝率,優點是可個別計算出每一個人較為實際的基礎代謝率數值,但是缺點是機器相當龐大且操作耗時,檢查起來頗費工夫;目前在美國已經發展出一種較為簡單操作的基礎代謝率測量儀,國內正在進行信度及效度的研究,相信將來可以提供醫師及病人較為簡便且正確的基礎代謝率檢測。

粗略的估計以每公斤體重每一小時耗能1大卡;精細的估計考慮性別與年齡的影響。睡眠時間BMR較清醒時低10%。

有了正確的基礎代謝率後,可以根據這個數值和每日的工作勞動度來推估一天所消耗的熱量,再根據一天的消耗量來決定一天的食物攝取量,若是要進行減重計劃時,每天攝取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減少500卡的話,這樣一個月下來可減少15000卡的攝取,大約可減去2公斤左右的體重,因此基礎代謝率可以說是減重計劃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每一個減重者是否成功的魔術數字。基礎代謝率決定了大部分的熱量消耗,因此代謝率低的人,在減重時就會吃很大的虧,將來體重增加的機會一定比別人大


 


計算熱量需求



 熱量消耗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代謝率,約佔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第二部分是身體活動,約佔總熱量消耗的15~30%,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熱效應,佔的比例最少約10%,這三者的比例大致已經固定。

熱量的單位:大卡, 1大卡 = 1000卡

飲食中可以提供熱量的營養素是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酒精、有機酸等。它們所含的熱量,以每公克為單位,分別是:醣類(碳水化合物) 4大卡、脂肪 9大卡、蛋白質 4大卡、酒精 7大卡、有機酸 2.4大卡。

計算食物或飲食所含的熱量,首先要知道其中熱量營養素的重量,然後利用以下公式計算:

熱量(大卡)=醣類克數×4+蛋白質克數×4+脂肪克數×9+酒精克數×7+有熱量的需要=熱量的消耗

成人消耗的熱量利用在三方面:基礎代謝量、活動量、食物熱效應;成長階段與懷孕階段還需要額外的熱量以供建構組織。

進食後,體內代謝加快,用於消化食物、吸收、運送、儲存、代謝利用營養素。食物熱效應通常佔一日總熱量需求的十分之一,一般計算方式為:

食物熱效應=(BMR+活動量) x 10% 或 ÷ 9

個人一天所需要的能量等於BMR、總活動量、食物產熱效應三方面熱量的總和。

成人身上多餘的體重主要是體內脂肪組織的重量增加,而脂肪組織有75%為脂肪,23%為水份,另有少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減重一定要循序漸進,每減重一公斤,應減少約7700大卡的熱量,若以十天計,每天應減少770大卡熱量的攝取。

應注意的是每人每天熱量總攝取量不宜少於1200大卡,並且要廣泛攝取各種食物,避免因貪食而增加飲食,口味要清淡,過多的鹽份會使水份滯留在身體內。避免酒類飲料,增加飲食中的纖維量,可獲充分的飽足感。

減少熱量的攝取則以選擇熱量低的食物,例如:減少油炸、烘焙類食物,以饅頭代替麵包,以開水代替含糖飲料。

減少熱量攝取的作法宜採取漸進的方式,每天以減少約500大卡為原則,一週則相當於體組織要分解出3500大卡的熱量,約相當於0.5公斤的體重,因為一公斤脂肪組織含有7700大卡的熱量。

體重不容易下降是因為身體有抗拒減重的傾向,因應的方式包括:BMR降低,熱量保存效率增加、活動量降低、心跳速率減慢等。更要注意的是,體重改變不一定代表脂肪的變化;通常減重初期,體重快速下降,減少的成分以水份為主;隨時間加長,體重減少之速率和緩,主要為脂肪減少。減重過程涉及脂肪組織的分解,因此伴隨有體蛋白質之損失。理想的減肥飲食不僅熱量要適當降低,還要含有充足的其他營養素,以彌補蛋白質的損失,並且容易實行。

飲食計畫若能配合適當的運動計畫,成效更為理想。體重控制的長期目標在改變不良的飲食行為與生活型態,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終生受益。


計算運動熱量


從事各種活動所需之熱量,取決於活動之方式與時間長短。估計一日活動量的方法有兩種。日記法最為詳盡,記錄一天24小時從事之活動與時間,獲得各項活動的其熱量需要量,可計算活動所需的總熱量。為了反映個人的日常生活,通常以記錄七天取其平均值為宜。

分級法則較為粗略,依個人日常生活之活動方式將活動量分為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的等級,各等級有對應的活動指數,各級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以BMR乘以活動指數計算。



























各種活動的活動指數 (不包括BMR)
活動類型指數(BMR x 倍數)
休息(Resting)、靜臥 0.2
睡覺0.9
極輕度活動(very light)靜坐或站立活動、繪畫、駕駛、實驗室工作、打字、縫紉、烹飪、打牌、彈奏樂器、讀書、進食、辦公事務0.5 - 0.7
輕度活動(light)平地步行(2.5-3 mph)、逛街、打掃收拾、育兒、鋤草、腳踏車(普通速度)、1.0 - 2.5
中度活動(moderate )急速步行(3.4-4 mph)、有氧舞蹈、健身操、高山郊遊、棒球、高爾夫球(丘陵)、乒乓球、舞蹈、腳踏車、普通運動2.5 - 6
重度活動(heavy)劇烈運動、滑雪、籃球、足球、橄欖球、網球、爬山、跑步、游泳>6
































































































































不同活動每小時所消耗熱量(不包括基礎代謝量)
活 動
每 小 時 熱 量
每 公 斤每60公斤
醒 臥0.16
嚼 食0.424
靜 坐0.424
寫 字0.424
朗 讀0.424
靜 立0.530
立 正0.636
穿 衣0.742
縫衣(手縫)0.424
縫衣(腳踏縫衣機)0.636
大聲唱歌0.848
拉小提琴0.636
彈 鋼 琴0.8-2.048-120
打 字1.060
洗 碗1.060
熨衣服(熨斗5磅重)1.060
洗衣(輕度)1.378
掃地(掃帚)1.484
掃地(吸塵器)2.7162
上 樓(每15級)0.0362.2
慢走(4公里/小時)2.0120
快走(6.4公里/小時)3.4204
快速走(8.5公里/小時)9.3558
跑 步7.0420
腳踏車(中速)2.5150
游泳(3.2公里/小時)7.9474
鋸 木5.7342
打乒乓球4.4264


每公斤體重的減輕需要消耗7700大卡。注意飲食中脂肪及總熱量的攝取,依照每個人體重的不同,當你開始每天運動多消耗200大卡的熱量,六個月後總共便可累積消耗36000大卡,即可減輕約4.5公斤的體重。

根據研究顯示,能夠成功減重而又能夠成功維持減重成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會:持續不斷的運動。運動所能帶來的好處很多,不但可燃燒熱量幫助減重、促進身體健康、更可在心理上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1. 運動會消耗熱量:如果我們消耗的熱量大於吃進去的熱量就可以減重。
  2. 運動燃燒脂肪並結實肌肉:減重若光靠節食,會同時失去相當的肌肉及脂肪。若合併運動,減輕的體重便會以脂肪為主,因為運動會留住肌肉且會提高新陳代謝率並幫助燃燒更多熱量。
  3. 運動降低食慾:中強度的運動,反而可以降低食慾。
  4. 運動提高新陳代謝率:當我們開始減重,也就是減少熱量攝取初期的兩天後,基礎代謝率便會開始下降。此時就需要靠運動來提高減重者的新陳代謝率,幫助體重持續下降。
  5. 運動促進身體的整體健康:對體重過重的人來說,運動對血壓、血脂肪、血清胰島素值及心肺功能都有正面功能,而且這些運動所帶來的好處,只要透過中強度的運動即可達成。

利用規律的運動來增加熱量的消耗,以達到減肥的目的,是最具減肥效果的方法。根據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慢跑,每次時間30至40分鐘,20週後的減肥效果較明顯。

就運動的方式而言,散步、慢跑或騎腳踏車都能有效地減肥,以次數而言,每週只運動一次或二次,往往並不具任何效果;至少要每週三次以上的運動,減肥效果才會顯著。

以時間而言,每次達30至45分鐘的運動是最理想,更重要的是每次的運動量須消耗300大卡以上才會有效。300大卡的運動量約等於中度以上的運動強度持續20至30分鐘,一般最常見的方式是慢跑、騎腳踏車或游泳,若是散步的方式,則需持續40至60分鐘才夠。

單靠控制飲食來減肥,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唯有飲食控制加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減少副作用,增加減肥成功的機會。


資料來源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