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第四波網路革命後,緊接著是明日之星的第五波保健革命。
只要掌握創造龐大財富商機的保健產業,你就是身價上億的「保健新貴」!


創造和滿足需求


國際知名暢銷書《財富第五波》增訂版終於問世,滿足眾多讀者長久等待。


  新版《財富第五波》特別為個人保健創業者提供方向與建議,包括保健產品經銷業者、醫生、脊椎按摩師,以及保健產業其他新創專業人士。同時,也涵蓋新的保健重要趨勢,像是被稱為「疾病產業」的公司如麥當勞、沃爾瑪正在進行一場轉變,大量投資於新鮮與有機食品。書裡提出的新數據為保健領域現狀與未來無可限量的利潤的明證。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家,或是正準備投身保健產業,現在正是前所未有的創業良機。


保健產業新趨勢


1.保健革命發源地是美國,但已在全球各地迅速開花結果。
2.
今日保健產業主要靠個人企業家與小型企業推動。
3.
以往生產「致病」產品的大型食品公司,都轉向加入保健革命的行列。
4.
一般被認為只販售易致病產品的零售和餐廳業者,現在同樣改弦更張,加入保健行列。
5.
目前市面上已出現數千種新的保健產品和服務。
6.
雖然保健產業產值在短短5年間,從2,000億美元成長到5,000億,而且有數百萬新客戶加入,保健產業處女地卻仍持續擴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比其他人優秀,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群保健革命人士就是我們的「巨人」。當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便能更清楚看見保健的未來:


.法蘭克?耶諾維茲(保健心臟科醫師):協助預防心臟病,而不是治療心臟病。
.吉兒?凱妮(健身專家):替工作場所規劃健身中心,創造1億美元健身事業。
.史蒂夫?狄瑪士(黃豆達人):創立思爾克豆奶,建立第一個突破10億美元的保健品牌。


  .彼得和凱西?戴維斯(健身企業家):跨國結合2萬名健身專家形成綿密勢力,為健身產業引進專業、標準化和證照制。


  .陶德?古柏曼和約瑟夫?摩卡拉(資訊先驅):提供全球數百萬消費者保健資訊,建立龐大網路事業。
.法布瑞利歐?麥西尼和鮑伯?霍夫曼(整脊師):讓按摩療法成為保健新寵。
.派翠克?傑坦普(保健企業家):採用速食業的加盟配銷方式,建立保健加盟產業。
.羅斯?雷思(醫師):脫離心臟手術事業,轉而投入幹細胞研究以消除開心手術。


  .傑夫?托賓(不求名利的專業人士):讓原本3,500美元的白內障手術,以最新科技將費用降至20美元,造福第三世界數百萬人。


  無論你是資深保健專家,或是希望從本書尋找新機會的人,都可以從這群保健英雄故事中尋找靈感和資訊,掌握眼前的龐大商機。


  不僅致富,還能造福 一般人常以金錢和人口數字指出現代人缺乏保健的概念。美國每年醫療費用約2兆美元,占國民所得1/6。將近9,000萬(30%)美國人屬於病態肥胖,一億9,500萬(65%)人屬超重和不健康。這些數字在過去幾十年間呈現倍數成長,僅僅過去5年就上升7~10個百分點。這9,000萬肥胖人士,代表生命的虛擲,無法充分享受人生、工作和家庭樂趣,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和疾病糾纏,待恢復工作能力後,繼續消費不健康的食物和服務。另外有1500萬人不屬肥胖但超重,因為營養失調而經常感到疲倦、緊張、頭痛、精神不濟和肌肉無力。當他們求助於傳統醫療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這是老化的常見症狀。


  當然,這些不幸的人遇上你和你的保健事業,情況將為之改觀。通往成功之路千百條,不過選擇這門新興的保健產業,不但有機會致富,還能造福人群!


 


作者簡介


保羅.皮爾澤(Paul Zane Pilzer


  知名的經濟學家、身價千萬美元的軟體企業家及大學教授。所著的《上帝要你富有》(God Wants You to Be Rich)和《點石成金》(Unlimited Wealth)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皮爾澤二十二歲取得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MBA),於三十歲前賺取人生第一個一千萬美元,並出任布希、柯林頓兩任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同時是NPRCNN的評論員。曾任花旗銀行副總裁,過去二十五年間,皮爾澤創辦並主持多家軟體、教育、金融服務公司。


 


書摘


保健產業是繼第四波網路革命後的明日之星。二○○二年《財富第五波》出版以後,對全球的保健產業造成「振聾發聵」的影響。從此以後,保健自立門戶,成為一種產業──把成千上萬不同的服務和產品供應商歸類為同一種產業。而且,原本散落在各行各業,志同道合的科學家、健身專家、企業家、食物製造商、餐廳負責人、保健產品配銷商、醫生,以及其他從事預防疾病和抗老化的專業人員,從此都有了歸宿──而不只是依附在各行各業中的特殊職業。




保健新趨勢
一九九一年,拜美國富裕經濟之賜,淨資產一百萬美元以上的美國家庭有三百六十萬戶之多。接下來十年的光景,百萬家產的家庭倍數成長到七百二十萬戶。美國經濟花了二一五年創造第一批三百六十萬的百萬家產家庭,而只花了十年時間就創造出另一批三百六十萬個家庭。一九九年代是國際經濟成長四十年週期循環的開始。美國家庭的財富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一年間成長三倍,從一三兆美元成長到四兆美元。
過去的經濟成長和財富累積的時代,往往只是意味著富者愈富,一般人總是無緣致富。然而不同的是,一九九年代有成千上萬新家庭分享財富的成長,而且才只是個開端而已。


今天,美國資產淨值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家庭超過一千萬戶。到二一六年,會達到二千萬戶。每個家庭大約有二五人,這代表全美國有五千萬人生活在家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家庭。

百萬富翁是美國和先進國家成長最快速的少數族群。而當人們躋身百萬富翁或財富成長之際,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保健。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家,或是正準備投身保健產業,現在正是自行創業前所未有的良機。



兆億商機
二十世紀,由於汽車的發明、航空業發達、個人電腦普及和家庭計畫的推廣,顛覆了人類的生活型態。這些發明不但打造許多企業王國,搶占先機的企業家和投資人更累積富可敵國的財富。二十一世紀的重大事件正在醞釀發酵,同樣會顛覆我們的生活,並在往後十年創造龐大的商機,那就是保健革命。
我們每天一早用的牙膏、洗髮精,白天的飲食到晚上睡覺的床墊及化妝品,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決定,早已透露出對保健的需求。我們需要產品帶來安全,也要預防產品可能造成的傷害。然而,社會大眾對保健的需求才剛起步,一般人並不知道可以隨時隨地做保健,同時市面上有關保健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普及。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福特推出T型車(Model T)的時代,有人說汽車不只是項新產品,更將是開啟全球數兆億美元商機的新產業,你會贊同嗎?你可曾想到短短一百年間,全球有將近五億輛的汽車在道路上奔馳,並帶動加油站、道路修築、輪胎、郊區住宅和速食產業的興起?當時不但缺乏平整的道路、沒有加油站、人人在住家附近上班、員工每週工作六天、薪資微薄,星期天也沒空開車遊玩。如果你能料到日後員工每週只要工作五天合計四十小時,而且生活寬裕時,就會相信汽車將帶來龐大商機。


 


一九八一年,IBMPC與蘋果(Apple)電腦的競爭機種,以及無線電音響城(Radio Shack),共同催生龐大的個人電腦產業。大多數人同樣沒有料到,這不只是一項新產品,而是為世界經濟創造另一個數兆美元產業的先驅──個人電腦市場,到了一九九一年,短短十年間,電腦的銷售額就已經超越美國汽車的營業額。
汽車和個人電腦出現時,都被視為矛盾產品(oxymora)。畢竟,在習慣以馬和馬車代步的年代,社會大眾很難相信交通工具可以是自動的。同樣地,在需要騰出一個房間裝置主機電腦的時代,誰又能預見電腦有朝一日會「個人化」?

環顧歷史,一些革命性的新產品都是因為科技上的突破,降低製造成本而日漸普及。

人類並不需要汽車和個人電腦,除非買得起──就像我們今天對星際旅遊的需求。但是,只要這些新產品的價格大眾化,很快就會從一項單純的新產品,搖身成為日常工作或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汽車和個人電腦究竟憑什麼因素迅速崛起,席捲市場?這當中可有脈絡可尋?了解這些普及化產品的特性,或許有助於預測其他前景看好的新產業。一項新興、大眾化的產業通常具有五項特性:


·  人人買得起(Affordability


·  口耳相傳(Legs


·  持續性消費(Continual consumption


·  老少咸宜(Universal appeal


·  縮短消費時間(Low consumption time

下一個兆億美元的產業正在萌芽,這個產業將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在十年內創造一兆美元的商機。但我們今天渾然不知,就像不知道一九八年的汽車業或一九八一年的個人電腦會帶來龐大的商機一樣。汽車業由於化學、冶金和金屬科學上的突破而蓬勃發展,個人電腦業則得力於物理學和二位元數學而欣欣向榮。而下一個一兆美元產業,將歸功於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

現有保健事業如健身俱樂部、維生素等,二○○二年在美國的營業額已接近二千億美元,到了二○○七年更成長到五千億美元。現在只有少數人具有保健的概念,想想看,當愈來愈多人了解保健對提升生活品質和延年益壽的功效時,保健事業前途必不可限量。


 


無知的消費者


雖然,一兆三千億美元的食品產業(多數問題的根源)和二兆美元的醫療產業(只治療病症,好讓目標顧客返回工作並繼續消費),並無直接共謀圖利的行為,但兩者共生共利,攫取龐大的經濟利益,彷彿事先串通好讓美國消費者掉入這最凶險的漩渦中。

例如,早在一九九年之前,消費者就已經知道攝取過多熱量是肥胖的主因。當社會大眾認知飲食中的脂肪含量是熱量的主要來源時,食品業者於是推出誘人的低脂和脫脂食物反擊,利用廣告告訴消費者現在高興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必擔心發胖。食品業者更進一步重新包裝絕不含脂肪的產品,像是裹糖衣的糖果、椒鹽餅乾,藉此標榜他們推出全新、健康、不含脂肪的新產品。

業者五花八門的廣告中,並沒有告訴消費者,這些低脂和脫脂的產品含有高量的糖和碳水化合物,一旦被人體吸收後也會轉換成脂肪。至於添加更多化學物質的「健康食品」,長期所造成的傷害更甚於「發胖」產品。整個一九九年代,肥胖和低脂與脫脂食品的銷售量同步穩定增加。總體經濟面似乎也擺脫不了業者的魔掌。

當初設立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原意是要保護消費者,避免吃下有礙健康的產品。現在卻以排除競爭和延長藥廠某些藥品的專利年限為手段,保護原本要規範的廠商。原本新聞媒體為了本身的利益,在兼顧社會大眾和收視率的情況下,應該向社會揭露這些惡形劣跡,但媒體在這方面的表現乏善可陳。至於消費者本身、廣告業者受限於資訊不完全,大部分對問題所在渾然不知。而且食品業和藥廠還是廣告媒體的大戶,對電視網而言尤其是廣告大金主。

舉例而言,醫界幾年來早已知道飲用乳牛的牛奶有害健康,但每年從美國乳品協會(American Dairy Association, ADA)廣告賺取大筆廣告費的媒體對此幾乎隻字未提。想想看,虛偽的名人拿著豐厚的廣告酬勞,在電視上俏皮地弄個牛奶鬍,但自己卻只喝豆奶製品。

根據我對一九九六年到二○○二年間的調查發現,美國超重和肥胖人口增加一%,也就是有二七%的人肥胖和六一%的人超重。而從二○○二年到七年間,肥胖和超重的人口比率分別成長到三%和六五%。

而且醫療成本從二○○○年的一兆美元,到了二○○六年遽增兩倍達到二兆美元,幾乎占全美經濟的六分之一。而這些高漲的疾病醫療費用,正是導致美國許多家庭破產的元凶。

想到這些飽受折磨的人口數,心情就不免沮喪,這九千萬個病態肥胖和一億九千五百萬超重和不健康的美國人,只因為缺乏資源、訊息和動機,而無法捍衛他們最珍費的資產:養生保健。

肥胖和不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絕不僅止於外表容貌而已。在新的千禧年,原本的種族和性別歧視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個人體重和外表所形成的新歧視。過去,我們總是把貧窮和瘦弱、富裕和肥胖聯想在一起。然而,今天多數的肥胖卻是經濟能力弱勢的一群。富有的肥胖已經成為過去,貧窮和肥胖則成為同義詞。


 


今天,個人的體重和外表就像十九世紀家族的姓氏和出身,代表社會地位和經濟出路。一個肥胖的人,不是指超重十幾磅,而是病態的肥胖,不但謀職不易、人緣欠佳,甚至對每天生活所需的體力也顯得力不從心。

即使標準體重的人也有很多人健康情況不佳而不自知。現代醫學灌輸大家一種觀念,一旦上了年紀,就免不了疾病纏身:頭痛、腸胃不適、身體疼痛、疲倦、關節炎和其他常見的疾病。其實,這些病態超重、肥胖,全都是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社會大眾都把肥胖和營養失衡怪罪於行銷。上兆美元產值的食品業撒下大筆銀子,利用精心設計的廣告資訊,對大眾進行疲勞轟炸,引誘大家吃下愈來愈多的垃圾食物。不過和大型跨國醫療公司的惡形惡狀比起來,這些食品公司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此外,對於有志加入保健革命行列的企業家來說,認清今天醫療(也就是「疾病」)產業的運作模式也很重要。病人看病時,總認為醫生會針對他們的病情開出最好的藥或給予最好的治療,其實不然。就像胖子是食品公司的目標市場,醫生則是醫療和製藥公司的目標市場。病人所吃的藥或接受的治療,通常都是對廠商、健保公司,甚至醫生本人最有利可圖的治療方式,未必是最好的醫療方式。美國各地醫生對相同疾病開出的處方截然不同,完全取決於哪一家藥廠在他們所處區域有絕對的市場占有率。




對需求的誤解
上一世紀,尤其是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們已經看到上層消費需求是永無止盡的。賺錢愈多,消費愈多;消費愈多,擁有愈多;擁有愈多,想要更多;想要更多,就更願意賣力工作。今天社會上如果真有一群喪失工作誘因的人口,應該就是那一群我們無法伸出援手,幫助其購買第一部車或第一棟房子的低收入者,一旦首次購買之後,將帶動永不滿足的消費需求,並進入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今天,先進的科技已經能滿足多數美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先進科技不斷創造本身的需求──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不久即被多數人認為是基本的生活需求。

消費者之所以有永無止境的需求,主因在現今科技掛帥社會裡,有兩種不同的需求類型:數量需求和品質需求。企業家必須認清這一點,尤其擬定長期發展計畫時更須牢記在心。


 


數量需求是指消費者想擁有更多已經購買的產品:多一部電視、第二輛汽車、更大的房子、多一套衣服──即使才剛第一次購買這些產品,也會有這種心態。當數量需求滿足之後(正如今天已開發國家多數人民的生活),品質需求就會取而代之。一旦你擁有所有需要的食物、服飾和電視,就會想有更精緻的食物、更體面的穿著和功能更強的電視。數量需求反映的是消費者對既有產品大量供應的需求,而品質需求指的是對不同或改良產品的渴望。

再者,這種需求本質的改變是並行不悖的。當消費者開始滿足高品質的需求後,數量需求又會發揮作用。只要科技不斷進步,就不可能有最好的車或西裝,至少不會持續太久。每年都有更新的設計款式出現,於是上述的流程又重新開始。

愈能擺脫對現有市場地位情感因素的企業,就愈容易了解數量需求和品質需求,並且操縱兩種需求,創造永恆、持續性的需求。

日本操縱美國和歐洲消費者的數量需求和品質需求的能力,無人能及。日本在一九六年代以廉價產品席捲全球市場,基本上,這是滿足數量需求。但到了一九七年初期,日本人將經營重心移轉到提高產品品質,也就是從數量需求提升到品質需求(把現在無利可圖的廉價品市場留給模仿者)。不到二十年光景,日本從消費者心目中廉價產品製造商的形象,提升到高品質的生產者(通常也是最高價)。

商場新兵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忽略品質需求,尤其像保健這類新科技的產業。許多業者一開始以低品質產品搶占市場,希望等事業穩定後再改善品質提高價格。這是短視近利的做法。如果先以低品質產品攻占市場,當公司產品的愛用者轉而需求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時,挽留他們的機會微乎其微。一個企業或經銷商一向給人低價的印象(消費者往往把低價和低品質畫上等號),就很難扭轉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今天,業績良好的保健公司,都是製造或經銷高品質(通常也是高價位)保健產品和服務的公司。

由於數量和品質需求的作用,一位對保健產品滿意的消費者,可能在人生各階段都會使用改善生活品質的保健產品和服務,而成為終身保健消費者。正由於保健產品和服務具有這種無止境消費的傾向,所以該產業產值在二一二前將達到一兆美元以上。

但保健產業能迅速擴張的主因在於,任何年齡層的消費者,只要有第一次使用保健產品的經驗,通常就會對保健產品和服務有無盡的需求,成為一個貪心的消費者。


 


 


造福人群的機會
經濟上,一般人常以金錢和人口數字指出現代人缺乏保健的概念。美國每年的醫療費用約二兆美元,占國民所得的六分之一。而將近九千萬的美國人,或三%的人口屬於病態肥胖。一億九千五百萬美國人,即六五%的人口屬於超重和不健康。這些數字在過去幾十年間呈現倍數成長,僅僅過去五年就上升七到十個百分點。

這九千萬肥胖人士,代表的是生命的虛擲。他們缺乏精力,無法充分享受人生、工作和家庭的樂趣。他們大部分的人生都浪費在和疾病糾纏,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只能讓他們恢復工作的能力,然後繼續消費不健康的食物和疾病的產品和服務。

美國有一億五百萬人不屬肥胖但超重,這些人因為營養失調而經常感到疲倦、緊張、頭痛、精神不濟和肌肉無力。當他們求助於醫藥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這是老化的常見症狀。

當然,這些不幸的人遇上你和你的保健事業,情況將為之改觀。當你每天外出推銷保健產品和服務時,所傳達的訊息比推銷的產品或服務更重要。當你大肆宣揚保健產品的功效時,等於告訴消費者可以掌握生活並開始走向保健之路。

我在一九九六年著手本書的相關研究時,並不期望找到解決保健需求的圓滿答案。雖然我目睹共產主義的崩潰瓦解,和世界對抗飢荒與種族歧視有長足的進步,卻認為我們的健康面對「疾病」的反動勢力時,簡直束手無策。

我悲觀的理由在於國民的不健康是社會上最強一股勢力所造成的:經濟。凱因斯曾經說過:「經濟學家的理念比一般認知的影響力更大。事實上,這個世界由少數人所主宰。有些務實派的人自以為不受任何知識的影響,卻通常是一些已過世經濟學家的奴隸。」

肥胖、超重和不健康的國民,曾經是一兆三千億美元食品業和二兆美元醫療業共同經濟利益下的奴隸。二○○二年,當我知道保健產業已經突破二千億美元,在二一二年以前邁向一兆美元大關時,我可以預見疾病所製造出來的經濟問題,必須靠保健產業的經濟解答。


 


 


目錄


前言 迎接保健革命
第一章 第五波革命
第二章 掌握嬰兒潮需求
第三章 我們吃的食物
第四章 從食品致富 第五章 抓住保健商機的人
第六章 你該知道的保健保險
第七章 發達之路──配銷
第八章 最佳起點──直銷
第九章 捷足先登
第十章 潛力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
    Sunny

    Sunny 的 自由人生 部落格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